上一页|1|
/1页

主题:“拼车”也与国际接轨好不好

发表于2011-02-06

腊月23,农历“小年”。按照传统,过了小年意味着人们已经迈入了年关。中国人的规矩,“有钱没钱,回家过年”。即使回家的路再远再难,也要回家;即使你的工作再忙,除夕夜也要赶回家,吃了饺子借着去忙都行。这就是中国的年,老外的圣诞节,即使商家使足了力气,弄得再热闹,也替代不了中国的年。


回家过年,在过去似乎不是难事——人们出远门的少,还有“父母在,不远游”的规矩。如今不行了,“流动”成了当今人们的主要特点。世界第一人口大国,在春节期间都要回家过年,形成全球最大的人口迁徒洪流,什么样的交通设施也难以满足。于是乎,“一票难求”成了网络热词,“站62 小时回家”,“徒步回家”、“骑摩托回家”……就成了新闻。


“回家”是必须的。怎么回家,确实是难题。有条件坐飞机和高铁的人毕竟是少数。可是这个“少数”也将飞机和高铁给塞满了。剩下的人只好去挤有限的普通列车和汽车。人满为患之下,拼车回家便成了网络时代的新选择——网上“拼车风”今日个刮,明日个刮,后日个还刮,有关拼车的新闻更是频现报端。拼车回家费用均摊,在火车票汽车票全线吃紧的情况下,诸如此类的拼车信息,让人怦然心动。

 

然而,拼车族在享受着拼车带来的便利的同时,也有一些实际问题:因为拼车涉及具体利益分担,其必然涉及协议履行、费用分担、车辆安全及损害赔偿等法律层面的问题,并对行为人的切身利益会有直接的影响。而保险公司是旗帜鲜明的表示反对:因为我国的法律没有界定拼车的法律属性,那么一旦发生车祸,保险公司怎么理赔?而交警部门则坚定的反对:因为拼车牵涉到费用问题,在交警部门看来,这就是违法经营,起码是在没有运营证的情况下的经营行为,查住了是要罚款的。且由于国家至今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,其间所牵涉的问题也是确实情况。比如说,拼车途中遭遇风险如何分担?一旦一方利益受损又该如何索赔?诸如此类,在街头一拍即合的口头协议往往对此束手无策。

 

“拼车”是在公共交通不能满足公众需求的前提下冒出来的新生现象,是民间的自愿行为。 拼车族选择拼车,不能不说是出于对现实的考虑,应该说,在现实中,拼车还是能够在一定能够程度上缓解一点运输压力的。然而,拼车会拼出问题,这也是事实。就在这种矛盾中,有关部门高喊禁止,而在“回家过年”的诱惑之下,总有人无计可施别无选择,只能是选择拼车上路。这就是事实,是不容忽视的事实,是“一禁了之”解决不了的。

 

记得各个部门都喜欢“与国际接轨”,这事儿怎么不与国际接轨一下呢?看看老外们是怎么处理这样的事的。记得有消息说,俄罗斯的官员们上班没有公车,都是开着私家车上班。为了减少费用,不少人喜欢捎上几个顺路的人,来帮他分摊费用;记得有消息说,西方有些国家的居民,出门打车,喜欢拼车,还有的地方有拼车的标志。据说不是为了省那几个路费,而是为了环保……

总之,拼车这事,不是中国老百姓的发明,也不见得坏处多于好处。政府管理部门对待新生的拼车现象,如果只是“一禁了之”未免太简单了吧,是不是应该设身处地为春节有家难回的拼车族考虑,跟进相应服务措施,消除拼车中的忧患,反而好些?

上一页|1|
/1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