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一页|1|
/1页

主题:保监会祭出地产投资迷踪拳 保险公司迂回作战

发表于2008-08-25
 

8月下旬,数家保险公司几乎在同一时间接到保监会电话通知,要求“火速”上报公司所有房地产资产状况,“特别是投资性资产”。与不久前国务院原则上通过的“保险法修订草案”颇为相关——该草案新增的“不动产投资”条款,被普遍解读为今后“保险资金可以名正言顺投资房地产”。业内人士认为,保监会选择此时紧急摸底,意在“风险防范”。

保监会资金运用监管部主任孙建勇还明确表示:“不动产投资方面,尽管有保险资金进入房地产的呼声,但目前大局不允许进,保险资金就不会进。”

从立法上首次增加投资不动产,到官方表态“目前不进入房地产”,再到近期的紧急摸底,保监会在8月份打出了一套忽左忽右的迷踪拳。正如一位接近保监会的内部人士所言:“保监会在投资房地产的政策上一直摇摆不定。”

保险公司的“迂回战术”

一个略显尴尬的事实是,此前出于风险考虑,保监会对保险公司投资房地产曾“明令禁止”。但同时,近年来保险公司以“总部办公”名义抢夺核心商务区商用物业的步伐却明显加快。

以人保财险(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)为例。2006年,该公司以17亿元将北京银泰中心写字楼B座收入囊中。据一份对外公布的招租策划代理招标公告显示,新办公楼面积为7.8万平方米,拟招租面积约为2.5万平方米。此外,同样标有人保LOGO的商用物业还出现在北京朝阳门北大街的人保大厦,总面积达2.5万平方米。

发表于2008-08-25
 

人保控股一位高管在接受本报采访时,略有回避地表示:“泰康、平安在投资房地产方面做得更为激进。”前者在金融街和CBD商圈拥有超过10万平方米的两座写字楼;后者则更是将“迂回战术”运用得炉火纯青:2006年8月,平安保险通过控股子公司——平安信托斥资20亿元购买中信深圳集团公司部分房地产资产,此外以10亿元信托资金投资其在长沙、苏州的项目建设。2008年5月,平安信托投资再度出手,以18亿元对成都一环以内核心地带的3个项目进行改造,投资建设酒店、写字楼等综合性物业。

记者了解到,民生人寿、太平人寿、生命人寿、中意人寿、中国平安等保险公司也分别在北京CBD、金融街和中关村商圈购买了几千至几万平方米不等的写字楼。

在首都经贸大学金融保险系教授庹国柱看来,保险公司惯用“迂回战术”,即,“或通过租赁、购买自用物业打擦边球式的投资,或通过集团旗下信托、资产管理子公司变相投资,曲线试水房地产。”

“由于投资渠道狭窄,保险资金已经将投资房地产物业视为必备之举。”上述人保控股高管说。他进一步指出,保险公司对于投资房地产有内在的驱动力。“相比日渐下滑的财险投资,每年具有10%以上稳定投资回报率的商业地产投资,符合资产负债匹配原则,有助于保险公司持续改善投资收益率。”

发表于2008-08-25
 

保监会的“迷踪拳”

对于保险资金投资房地产的暗度陈仓之举,保监会的态度耐人寻味。

虽然在“保险法修订草案”中,新增了投资不动产的条款,但就在坊间对此热议不绝之时,保监会主管官员却抛出了“目前大局不允许进,保险资金就不会进(房地产)”的表态。

与此同时,在保监会火速下达上述摸底调查通知后不久,该机构的官方网站上还挂出了一则关于“开展保险资产管理现场检查工作”的通知,要求保险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在8月31日前,上报保险资产管理自查报告。前后态度竟如此飘忽不定。

在庹国柱看来,“尽管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,对保险公司曲线投资房地产的行为进行约束,但保监会已经意识到问题的存在。”

而另一位接近保监会的内部人士则透露,保监会政策研究室曾经对保险资金投资房地产的可行性、投资路径等做过很多次研究,出过很多次方案。但最终没能形成有效定案。

实际上,保监会的这一暧昧姿态,从一些公开表态中也可见一斑。在保监会2008年一季度新闻通气会上,保监会主席助理袁力曾表示,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项目的试点工作目前已取得预期效果,保监会已向国务院提出扩大试点的建议,同时还要择机开展保险公司投资物业的试点。

在分析人士看来,在立法中增加不动产投资,给保险资金投资开了一个窗口,表明一个原则性、前瞻性的趋势。“而现在对投资房地产说‘不’,是因为市场处于敏感时期,保监会从控制风险角度考虑的‘即时之举’。”

发表于2008-08-31
 
上一页|1|
/1页